后街轶事

楼主

宝二爷
宝二爷70岁175cm重庆 沙坪坝

发布于2025-01-26 17:20

第二章 (13)

“有事你Call我”,是那个年代的流行语。人际间通讯除过固定电话,便是bp机了。境况稍好的人家,几乎人手一部。陆祥云有一部摩托罗拉汉显,是18岁时大姐丽萍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属当时的顶配。他与晓秋全赖bp机交流,因此也便成了晓秋母女的耳目,娘俩可以通过陆祥云随时随地掌握沈志诚的日常起居、伤情进退与转归。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两个年轻人的卿卿我我,互述衷肠。晓秋用的是一部国产波导,只有数字功能,她接收到的讯息,如果是一个电话号码,需要去公用电话亭回拨这个号码,届时陆祥云一定在电话的另一端等她。如果是一串数字加字母组合,则需要借助寻呼代码译成汉字。她给祥云发送消息就简单些,只需把想说的话编辑成短语,再通过传呼台转达。陆祥云只要听到嘀嘀声,便能直接读取信息,有些类似于现今的短信。他俩几乎天天畅聊,除了聊学习,聊沈父,没完没了絮絮叨叨得最多的,不过是些“想死你、爱死你、不能没有你”之类的情话。

因为陆氏夫妇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沈志诚的骨伤愈合十分顺利。陆大夫已经为他拆除了固定伤骨的石膏,依照循序渐进原则,进入了主动康复训练阶段。先是坐轮椅,后是拄拐杖,再后是扔掉拐杖独立行走,并逐步进行一些负重训练。训练时间和强度严格遵循医嘱,自我感觉一天好似一天,伤腿越来越有劲,已经觉不到疼痛了。

康复训练持续了个把月。陆三娃只要一有空,便陪伴在他身边,俨然一对父子。刚拆除石膏那阵,沈志诚只能坐轮椅,放学后,陆祥云会时常推着他到马路边、前街或者后街上四处转转。某个星期天的上午,沈对祥云说:“三娃子,我们今天去江边吧,我想上码头一趟,看看嘉陵江,看看来往的船只”。陆祥云爽快地答应下来,只是并不理解沈叔为啥子想看江看船。外面的太阳很毒,他找了顶草帽给沈志诚戴上,用军用水壶装了饮用水,推着他来到了下码头。

下码头也是轮渡码头,是峡口镇的两个码头之一。还有一个叫上码头,只有石梯到达那里,人员上下靠步行,货物上下凭肩挑,轮椅自然是过不去的。老沈坐在码头边那尊1981年抗洪抢险英雄群像的雕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运粮食的,运盐巴的,运煤炭的,运砂石的,运钢材水泥石灰的,运山货土特产的,运百货丝绸布匹的,运猪牛羊鸡鸭鹅兔大小家畜家禽的,载客的,打鱼的……客轮,货轮,铁驳船,机帆船,打鱼船……各式船只上上下下,穿梭奔忙,他感到既熟悉又亲切;不时有汽笛响起,和着柴油机的轰鸣,大船行驶时带起的水声,小船的摇橹声、吆喝声,他听起来格外悦耳!

他出身于船工世家,祖祖辈辈都是船工。还在孩提时代,就时常跟了父亲的船下重庆,赶下江(注1)。那时候还鲜有汽划子(注2),大多为木帆船,父亲是船上的纤夫。至今他还记得当年父亲顶着烈日光着膀子弓着脊梁暴着青筋涨红着脸洒着热汗吼着船夫号子拉纤时的样子,清晰而具体。自己也是在老人退休时才顶替他进到县航运公司上班。作为一名船员,他与江水也打过半辈子交道了,工作越长对江的感情越深。自从受伤后,他已有三四个月没有亲近过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记不清以前多少次经过这里,每一次往返,都顾不上静静地欣赏一下两岸的风光。此刻置身江畔,视野开阔,心情闲适,过去不曾感受到的美景扑面而来:近水的江岸如刀劈斧凿,顺石壁有蜿蜒栈道延伸至远;往上数十丈,依次出现了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分野清晰,林木繁茂;但见长松干云,水杉疏影,烟柳弄姿,郁郁葱葱气象万千;更有那一片片、一簇簇红叶,似万绿丛中的一团团烈焰,一直燃烧到天边……沉醉于美景中的沈志诚,一时竟忘了时间。直到陆祥云提醒:“ 沈叔,我们该回家吃午饭了 ”。他才回过神来,说道:“ 要得,我们这就回去 ”。

注释1,下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本地人把重庆以下的长江流域统称为下江;把生活在该流域的人(如宜昌人、武汉人、芜湖人、南京人,上海人等),统统称为下江人。

注释2:汽划子:原意为汽艇,当地人大都把轮船也称为汽划子。
(未完待续)

喜欢(1)
分享:

发表评论(0)

公告

缘分圈是一个真诚友善的情感交流互助平台,我们希望每一个话题都有轻松的讨论,积极的观点。

缘分圈不欢迎以下内容

1、不文明的语言,表达或激发仇恨的言论,将被删除。

2、涉及政治问题及不适合公开讨论的敏感内容,将被删除。

3、涉及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取向、性别、文化、阶层、职业、年龄等含有歧视、误导等的内容,将被删除。

4、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将被删除。

5、涉及个人隐私,相关人要求删除。

6、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TA们都关注该话题(0人)

话题状态

最新活动2025-01-26 21:00

被浏览122

相关话题